close
破解迷信、掌握命運

文:康哲行 摘錄

迷信者的心態,就是想要投機取巧、不勞而獲,
「迷信」使個人的心態變得消極、被動、隨遇而安,
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變得膚淺、現實、唯利是圖‧


迷信的起源

太古蠻荒時期,人類每天的生活都得面對毒蛇猛獸,時時有生命的威脅,
所以各地的原始民族沒有不「全民」迷信的。
我們看看美洲的印地安人、非洲的原始部落、以及台灣的各原住民族,
沒有一個例外,都有他們的神靈和一些獨特的信仰、禁忌和膜拜的儀式。
這些原始民族的信仰和禁忌,源於在遭受洪水、猛獸、瘟疫的襲擊後,
對大自然的不能理解和敬畏,他們都深信有一些超自然的神靈在主宰他們的命運。
經過一些特殊的祭拜儀式,使他們相信已得到神靈的庇佑,因而得到心靈的慰藉和安寧。
古人在遠離蠻荒,進入安定的農業社會之後,仍然保留許多上古的迷信,
甚至將之更為系統化和組織化。那是由於人類文明的發展,又增加了生活的變數和複雜性,
於是個人更多的決定必須取決於神明的指示。例如,「殷商」盛行用甲骨卜卦,
就是遠比上古更為迷信的社會。
今天,我們處在一個科技發達、自由民主的社會,比起古人,
我們應該更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必迷信。但事實剛好相反,
在今天這個複雜而多元化的現代社會,有太多的選擇供人取捨,
反而使我們遭受古人所沒有的壓力,使人因內心惶恐、信心不足而趨向迷信。
再加上人性的貪婪,人們會在富裕之後因「患得患失」而變得更為迷信。
我們把今天富裕而畸型的社會和三、四十年前台灣簡樸、勤勞、
但並不富裕的社會作一比較,即可分曉。
那時工商才剛剛起步,台灣出口的都是低經濟效益的稻米、蔗糖類的農產品。
但一般人敢於向命運抗爭,用勤勞的雙手把壞運轉成好運,為今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。
那時的算命仙,因為乏人問津,自己也屬於「壞運」的一群。


迷信與命運

中國人傳統的說法,「命」是一個人出生就帶來的各種定數,
像生、老、病、死,是一定的、不能變的;而「運」是命之運行,
是出生後外在的環境,是可以由意志來選擇,是可以變的。
所以古人相信積善可以轉運,把壞運轉成好運;
同樣積惡也可以把好運變成壞運。
而且相信這種影響是會綿延到後代子孫的。
這些原本都不是「迷信」,都是由人們經過世代的經驗累積而自然形成的,
自有它千百年來一定的統計資料基礎。
因為「命運」的不定性、或無常性,
人們自古以來,就希望能夠改變命運、掌握命運。
但是,人的智慧有限,再加上人性之貪婪,
所以人們紛紛尋求得到「好運」的捷徑,轉而求神、算命、求教於占星師,
無非是想藉求籤、命理、占星術等非理性的方法預知未來,
以趨吉避凶,求得福份。於是千百年來,「
命運」和「算命」就糾纏不清,儼如一對孿生兄弟。
「算命」源遠流長,有人類歷史就有算命。
算命的需求就像對賭博的需求一樣,雖然不好,但都是出於「人性」的慾望。
古代的算命仙,就像現代的心理學家,對「人心」有一定的慰藉作用。
在科學、醫學都不發達的古代,算命仙自有他存在的價值。
例如原始部落的巫師,一般都具有醫師和心理師的雙重身份,
同時照顧族人的身體和心靈,是酋長以外最重要的人物。


迷信者的心態

迷信者由「貪」字出發,總是妄想藉由敬拜鬼神而消災去禍,
甚至得到榮華富貴、子孫滿堂。他們的心態,就是想要投機取巧、不勞而獲。
他們甚至用對人的辦法去對付鬼神,以為對鬼神巴結、奉承、乞憐,就可以求得福份。
很多迷信的人也都表現得非常虔誠,早晚一炷香,
無非是想以他們的殷勤來感動鬼神,保佑他們心想事成、萬事如意。
中國傳統的道教,和民間習俗打成一遍,是迷信的根源。
但基督教、佛教等正信宗教,同樣也有一部份迷信的教徒;
「迷信」的定義很簡單,信仰之外,如果同時還加上欲念與妄想等自私的目的,
例如求子嗣、求福祿,就是迷信。
台灣很多地方佛、道不分,你到佛教的寺廟也可以求籤,和尚也有替人算命的。
有人打著佛教密宗大師的招牌,到處替人「加持」、畫符、看風水,就是佛教的敗類。


迷信者的特性

容易迷信的人,是一群碰到問題不知如何去解決,或是經常把問題誇大,或者根本就不想花力氣解決問題而想要不勞而獲的人。這些人包括:

貪得無厭、想盡辦法去獲取的人
無知、懦弱、終日惶恐的人
宿命、多愁善感、個性悲觀的人
懶惰、好逸惡勞、避重就輕的人
好奇、妄想、幼稚而不懂事的人
「理性」不足、不喜歡做邏輯思考的人
「感性」太多、任性又凡事不求甚解的人
得失心重、患得患失的人
疑神疑鬼,幻想每個人都要陷害他的人
思想偏激、極端、常常鑽牛角尖的人
外表剛強、內心保守而自卑的人
心機深沈、投機取巧、總想要撿便宜的人
心思細密、面面俱到、絕不吃虧的人

迷信者常以「二分法」處理事物

一般人未經「理性」思考,總以「二分法」來處理事物,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是有是無、是好是壞,買一張採票的中與不中,都相信大概是五十對五十的機率,就像擲一個銅板只有頭、尾兩面那樣。甚至一些高知識份子,也都相信成功與失敗總是各佔二分之一的機會。
很多人之所以迷信,也正是凡事都用「二分法」思考的結果。於是,碰到感情、婚姻、事業、投資等須要做謹慎決定的時候,總是會誇大風險而拿不定主意。他們認為,與其自己傷透腦筋,不如找一個算命仙指點迷津,那該是最方便、最省事、和直接了當的事。
以「二分法」思考的結果,凡事都只有正反兩面,非吉即凶;迷信者相信只要施法避開凶險,就定會大吉大利。而避凶險最簡易的辦法就是求神問卜,求取符咒。迷信者常常會過分估計凶險,但在求得符咒後,卻又忽視了真正的凶險。
於是,有人出門三日遠行,要先去廟裡求個籤以卜吉凶,而他的行程只不過是從台北去花蓮。也有人汽車上貼了「南無阿彌陀佛」或者「六字真言」的佛號,仍見他橫衝直闖,對凶險視若無睹;原來他並非虔誠的佛教徒,只是自認為貼了佛號就會被佛菩薩保佑,因而有持無恐。

嗜賭的人通常也很迷信,除了堅守各種與賭有關的禁忌,也會求神保佑,甚至發誓發了賭財就替神修廟;他和神明也要講交換條件,不離賭徒本色。
賭徒除了堅信自己的好運,他也是「二分法」的信徒,相信輸贏的機率各半,至少不會差得太遠;所以才會一賭再賭,永不服氣,直到家破人亡,不得翻身。
賭徒們總是過分樂觀,相信自己會贏,但當你拿一桶豆子給他看,並告訴他中大獎的機會正如同那一桶豆子中的一粒,他一定會大吃一驚,那比他用「二分法」想像中的勝率小得太多。

人生的遭遇大多不如意嗎?

社會上多數人都相信「命運」就是天命,是人力無法改變的。又認為命運「無常」,所以人無法預測命運,趨吉避凶。一個迷信者更是接受這種觀念,更認為命運的決定者是鬼神,所以要躲避凶險,唯一的辦法就是透過鬼神來達成,那當然得巴結、賄賂鬼神。
我們常聽人說:「人生之遭遇,不如意者十有八、九」。這是一句「老生常談」,連濬智如禪宗大師鄭石岩先生,也曾以佛教的觀點,數度在他的書中引用這句話。迷信者更是把這句「古訓」奉為聖典,做為他們求神問卜的理由。
這句古訓真的是真理嗎?我由質疑開始,最後發現它有很大的誤謬。這句話不知誤導了多少人,造成了多少人變得悲觀、宿命。這句古訓的成立是有許多條件的,我們會逐一說明,沒有這些條件,它便不能成立。
這句古訓既然來自古代,我們就來研究一下當時的背景和環境。古人處於君主專制的高壓政體之下,個人的身家、性命、財產都毫無保障。在封建、舊禮教的社會制度下,個人的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;例如:當媳婦遇到惡婆的時候,要真正的解脫便只有上吊一途。在醫藥不發達的古代,死亡率偏高,嬰兒的存活率只有一半,難產是婦女最大的殺手。另外,交通、資訊都不發達,百里遠行就不知禍福,一出門就只好聽天由命。再加上人力無法抗拒的天災、人禍,於是人生之不如意處,就十有八、九了。
所以,在古代社會,我們不難理解這句古訓的確有它的統計基礎。
佛教也曾說過人生苦多於樂,而佛教起源於紀元前六百年的古代,我們也不難想像當時在印度,的確能經常看到那些由生、老、病、死引起的種種痛苦景象。

但今天,我們處在一個科技發達、自由民主的社會,我們可以用科學方法預測自然、躲避災難,利用現代醫藥科技減低死亡率,利用各種媒體管道獲得資訊,對可能遭遇的困難未雨綢繆,也可以依靠民主和法治,使個人的生命財產更有保障。我們看到,處在現代的社會,科技和民主的確使古人的「不如意」大為減少。
但是,台灣目前的社會正在轉型,我們同時也看到不成熟的民主造成黑金氾濫、自由而缺乏健全的法治造成治安敗壞,於是現代化的過渡期也使「不如意」跟著增加;然而和古代的情形兩相比較,我們相信,現代人的「不如意」還是應該遠少於古代。

真不如意和假不如意

以上所說的這些不如意,都是有事實存在的「真不如意」。另外還有許多沒有事實,只是心裡不痛快的「假不如意」:例如一個人有事沒事就亂發脾氣,給人難受而自己也不好受;或者一天到晚唉聲嘆氣,好像天就要塌下來;也有人自認高人一等而到處和人打賭抬槓,或是看誰都不順眼而處處抱怨。這些毫無根據、或者誇大事實的「假不如意」,就不應該算在那句古訓的十之八、九裡面。有人做過統計分析,發現諸多煩惱中,九成屬於「自尋煩惱」;也就是說,真煩惱、或真不如意,只佔一成,其他都是假煩惱、假不如意。所以說,如果把假煩惱除外,人生之遭遇,不如意者僅十有一、二。
這些自尋的煩惱,包括源於貪、嗔、癡等人性之惡性,先天的急燥或魯莽的個性,自我中心的固執倔強和不知變通,自欺欺人的疑心病和做白日夢,不知如何是好的懦弱和優柔寡斷,以及悲觀、恐懼、甚至絕望、厭世等負面情緒。
佛家說:心隨境轉必生煩惱,心不隨境轉即能離苦得樂。這其中心隨境轉就是自尋煩惱,指的是芸芸眾生,而心不隨境轉則指的是有智慧的人。所以佛家說過的「人生苦多於樂」原來是針對芸芸眾生而言;但對有智慧的人,既使身處古代,也該是樂多於苦的。


命運是可以掌握的嗎?

綜合以上所述,一個人能夠避免或減少各種煩惱,就能把人生的「不如意」從十之八、九減低到十之一、二。對大多數人來說,人生所求不過「如意」而已,那豈不是無形中,已經把把人生之遭遇掌握了十之八、九?
人生遭遇的「累積」,就是一個人的「命運」。所以,能把「不如意」的遭遇變成「如意」,豈不就是就是掌握了命運?
當然,以上所述的方法,只是消極地、被動地、間接地掌握了命運,並不代表你已掌握了你所希望的人生方向,及達成了你預定的人生目標。而且,避免了「不如意」,代替的未必就是「如意」。能夠接受「不煩惱」就是「快樂」,那該是一個達觀而又知足的人的看法,一個常人未必能如此豁達。
但是,我們應該相信,減少煩惱至少是掌握命運的開始。煩惱減少了,你才能靜下心來,思考你的人生方向及目標 ,對你的命運有真正的掌控。

積極掌握命運的方法

只要你能下定決心,你便能主動地、積極地掌握命運;而你所能控制的範圍,當能遠超過我們前述的十之八、九。你應該要做的,除了能夠把不如意變成如意,更要能朝你既定的人生目標努力邁進,充分掌握人生的方向,那才是真正地掌握了命運。以下是我們歸納出來的積極掌握命運的方法:

獨立自主、拋棄迷信,不仰賴他人而活
拋棄悲觀、宿命,不自暴自棄,不自尋煩惱
抑惡心、揚善心,減低三毒(貪、嗔、癡)到最低限度
拋棄「二分法」,對「或然率」和統計學有基本常識
利用現代發達的資訊,盡量求知、避免無知和盲信
確立長期的人生目標,做短期的生涯、工作和理財規畫
做重要的決定時,要多用理性、客觀、邏輯的思考方法
要高瞻遠矚、跳出主觀、冷靜和全面地看問題
避免極端、避免鑽入牛角尖,多用「中庸思考」
作人、做事都要寬宏和包容,要加大你的餘裕(margin)
要拿得起、放得下,不能兩全時要捨得和做必要的割捨
對小災、小難,例如被扒手扒了皮包,一笑置之
坦然接受無法掌握的天災、人禍、病痛、殘缺

一個人能做到以上列舉的一部份,他便是一個能夠掌握自己命運的人。如果一個人能夠舉一而反三,甚至能夠把以上的全部做到,他更是一個深具理性自覺的「智者」。
智者對個人的命運掌控自如,所以能夠「從心所欲而無逾矩」,這是孔老夫子到七十歲才能達到的境界;對凡夫俗子來說,達到這樣的境界很不容易,但一個人要掌握自己的命運,作自己的主人,就該有這樣的自我期許。況且,我們做得一分,就有一分收穫,血汗總是不會白流。所以,一個人能否掌握命運,端賴個人是否有足夠的決心和毅力。

結語

迷信經常是一種無知和恐懼的表現,大凡事業成功者,都有掌握自己命運和獨立判斷的能力,對毫無根據的東西絕不去相信。
比起古代,現代科技帶來各種省時和方便,使我們的真煩惱大為減少,但假煩惱卻相對地增加,而迷信主要的來源是假煩惱,所以我們會看到那麼多迷信的「現代人」。
「迷信」使個人的心態變得消極、被動、隨遇而安,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變得膚淺、現實、唯利是圖。「迷信」是掌握命運的最大障礙。
明朝的袁了凡曾說:命由己作,相由心生,禍福無門,惟人自招。
所以,只要你不迷信、不去自尋煩惱,除去了必須接受的天災人禍,個人的命運,十之八九就在個人掌握之中。
本文列舉了許多掌握命運的方法,一個人能否掌握命運,端賴個人是否有足夠的決心和毅力。


參考資料

一、施寄青,「完全算命手冊」,上帝也算命 之3,張老師文化,1997
二、王邦雄,「活出自己的風格來」,幼獅文化事業公司,1996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19857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